当前位置: 首页 > 规章制度 > 正文
规章制度

规章制度

长治学院课程建设规划

时间:2013-06-06  作者:admin  点击:

课程是学生知识、能力、素质培养的重要载体,在人才培养的过程中有着不可替代的作用,因此课程建设是一个学校最基本、最根本的建设工作之一,是教学改革,学科专业建设的落脚点。为切实加强我校课程建设,继续深化教学思想、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的改革,进一步促进教学基本条件、教学文件和师资队伍建设,努力实现教学考核手段和教学管理水平的科学化、规范化和现代化,使我校的课程建设提高到一个新的台阶,现结合我校具体情况,总结以往课程建设经验,制订我校课程建设规划。
一、指导思想
以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为重点,本着加强基础、拓宽口径、整体优化学生知识结构的原则,围绕人才培养方案,不断推进教学内容与课程体系改革,加强课程体系的整合与优化,加强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的改革研究,加强教材的选用与建设。加强优秀教学资源建设,继续完善教学资源平台,完善教学资源建设的规章制度,提高教学资源共享程度和使用效率,将学科新知识、新成就、新技术和教学改革成果及时引入教材建设和课程建设中。加强课程建设的组织与管理,使学校课程建设实现制度化、规范化和现代化,从而推进全校课程建设水平的不断提高。
二、建设目标
课程建设是专业建设的基础,课程建设要以打造精品课为主要工作目标,把教学内容的更新,教学方法的改革,教学手段的更新和教师教学技能的提高作为课程建设的重点,依据学校学科专业建设和人才培养目标开展课程建设,通过课程建设提升学校的课程质量,在已有课程建设的基础上,以专业培养目标为依据,以合格课程为基础,校级精品课程为示范和特色,省级精品课程为品牌,建设优质课程体系,提高我校整体课程建设水平,使公共课、基础课、专业课分期、分批地达到精品课程标准。学校计划至“十一五”末建成10门左右校级精品课程,3—5门省级精品课程,以此推动全方位的教学改革和建设。
三、建设思路
坚持质量第一原则,不断推进课程体系改革和优化,构建模块化课程群,整合课程体系;加强基础课程建设,优先建设量大面广的基础课程;建立校、系(部)两级的课程建设制度,以师资队伍、教材、课件及实验条件建设为主要内容,实现课程建设品牌化、创新教育特色化和教学手段现代化。课程建设按合格课程、优秀课程、精品课程三个层次进行,并通过开展课程评估,遴选一批基础较好、有发展潜力的课程采用立项重点资助、到期验收的形式进行,为建设精品课程打下坚实基础。切实加强大学英语、计算机和“两课”等重点课程教学研究与教学改革,继续加强公共选修课程建设,在增加公共选修课程数量的同时,提高课程质量和学生选课的满意度。
四、各层次课程建设的主要内容
(一)合格课程建设
  合格课程建设是课程建设的基础性工作,达到合格课程标准是对课程建设的最基本要求。各教学单位要重视合格课程建设工作,尤其要重视新上专业的课程建设,尽早使其全部达到合格课程标准。合格课程建设的重点内容有:
1.教学队伍建设。教师学历、专业、职称、年龄结构及其发展趋势合理,课程组形成学术团队,有课程带头人,教师具有相应的教学能力、实践能力,具有较高的教学研究水平和科学研究水平;根据教学需要,进行合理流动,做到人尽其才。
2.教学内容改革。要围绕培养学生的知识、能力和素质这一中心积极进行教学内容改革,教学内容科学,能够吸收一定量本学科领域最新科技成果和先进的教学经验;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安排合理。
3.教学方法和手段改革。以教学方法改革为突破口,深化教学改革,提高教师素质和驾驭教学的能力,培养学生的独立思考能力、实践精神和自主学习的能力,逐步掌握和充分利用多种教学方法及现代信息技术广泛吸收国内外先进的教学经验。
4.教材选用。使教材更加符合人才培养模式改革的需要。
5.实验建设。在学校整合实验教学资源的基础上,提高试验教学水平和质量,改革更新实验内容,实验手段,实验方法,增加综合性、设计性、应用性实验数量。
6.教学文件齐备。教学文件包括教学大纲、教案、习题、实验指导、参考文献目录、考核方法。
7.教学组织管理科学、规范。
(二)优秀课程建设
优秀课程建设的目的是以合格课程建设为基础,使达到合格课程标准的课程进一步提高建设质量。为此,优秀课程要在合格课程的基础上,重点加强以下几方面的建设:
1.更新教育思想观念。以学生为主体,注重学生个性发展等现代教育思想要在课程建设中有所体现。
2.提高教师队伍水平。课程由教学与科研能力较强的教师主讲;主教教师应熟悉本领域的实际工作,鼓励青年教师参加生产一线的实践活动,并形成结构较合理、人员较稳定的教师梯队。
3.教学内容和课程体系改革。顺应时代发展,不断优化教学内容,使教学内容具有先进性、科学性及系统性,能及时反映本学科领域的最新研究成果和教师的科研与教学研究成果,并紧密结合专业建设和发展的需要,保持教学内容的与时俱进。
4.教学方法和手段改革。选用适宜的教学方法,使用现代化手段进行教学;教学有特色,对培养学生实践应用能力和创新精神有明显的作用;鼓励建设网络教学资源,计划“十一五”建成包括教学大纲、教案、习题、实验指导、参考文献目录、考核方法、试题库或试卷库及教学录像等内容的网络教学资源库。
5.教材建设。选用国家及省部级优秀教材。
6.考试改革。考试内容和方法合理。
(三)精品课程建设
精品课程建设是一项系统工程,各系(部)要高度重视此项工作,根据本系(部)实际情况,精心组织、合理安排,在精品课程的选定、教师水平、教材配备、教学要求、教学方式、教学成效等方面精心策划、科学安排、加强建设,创建符合本系(部)专业发展目标定位的精品课程。要从经费、人员、技术等方面给予全方位的支持和保证。在“十一五”末建成10门校级精品课程,并积极采取有效措施,为申报省级精品课程创造条件,力争建成3—5左右的省级精品课程。精品课程的建设不能仅仅局限在一门课程上来考虑,要正确认识精品课程的意义,发挥精品课程的示范与辐射作用。随着精品课程建设的不断深入和扩大,课程所在系(部)要以精品课程建设为先导,充分发挥其示范与辐射作用,利用精品课程的成果和建设经验,带动其他课程的建设,提升课程教学的整体水平,促进教学质量的提高。通过精品课程建设,建设具有一流的教师队伍、一流的教学内容、一流的教学方法、一流的教材、一流的教学管理的示范性课程。精品课程的建设内容有:
1.教学队伍建设。课程负责人或主讲教师师德好,学术造诣高,教学能力强,教学经验丰富,教学特色鲜明;教学团队中的教师责任感强、团结协作精神好;有合理的知识结构和年龄结构,青年教师的培养计划科学合理,并取得实际效果;教学思想活跃,教学改革有创意;教研活动能推动教学改革,并取得明显成效,能发表高质量的教研论文。
2.教学内容建设。课程内容设计要根据人才培养目标,体现现代教育思想,符合科学性、先进性和教育教学的规律,要以服务专业需要为基本出发点;理论课程内容经典与现代的关系处理得当,具有基础性、研究性、前沿性,能及时把学科最新发展成果和教改教研成果引入教学。实验课程内容(含独立设置的实验课)的技术性、综合性和探索性的关系处理得当,能有效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在教学内容的组织与安排上,理论联系实际,课内课外结合,融知识传授、能力培养、素质教育于一体;鼓励开展相关实习、社会调查及其他实践活动,成效显著。
3. 教学条件建设。选用优秀教材,课件、案例、习题等相关资料丰富,并为学生的自主学习和研究性学习提供了有效的文献资料;实验教材配套齐全,能满足教学需要。实践教学条件能满足教学要求;能进行开放式教学,效果明显
4.教学方法和手段建设。重视教学方法改革,能灵活运用多种恰当的教学方法,有效调动学生学习积极性,促进学生学习能力发展;恰当充分地使用现代教育技术手段开展教学活动,并在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和提高教学效果方面取得实效。
5.实验建设。要大力改革实验教学的形式和内容,鼓励开设综合性、创新性实验和应用性研究实验课程,鼓励本科生参与科研活动。
四、建设措施
1.成立课程体系改革指导小组:以学校各专业学术水平较高、热心教学改革的骨干教师为核心成员,研究和探讨教学改革的原则和总体思路,指导各专业的教学内容与课程体系改革方案的制订,加强对改革方案落实的监督,具体指导和监督教学活动的各个环节。
2.实施“重点”战略:以点带面,以现有成果为基础,边研究、边实践、边总结、边推广,带动全校各专业教学改革的全面实施。
3.规范教学文件:规范教学计划、教学大纲(含实验教学大纲)以及各教学环节中的教学文件(包括教案准备、课堂教学、实验实习等)。
4.建立有效的激励机制,鼓励教职工积极参加课程建设。从校级优秀课程中遴选符合精品课程标准的课程授予“精品课程”荣誉称号,并提供一定数额的建设经费。在此基础上择优推荐参评省级精品课程。精品课程除享受荣誉称号外,级精品课程按校级教学成果二等奖对待,省级精品课程按省级教学成果二等奖对待,国家级精品课程按国家级教学成果二等奖对待
5.加大对课程建设的投入为保证课程建设的质量,学校将加大课程建设经费投入力度,专门用于精品课程课程的建设。学校对精品课程提供经费支持(校级精品课程一门课5000元,省级精品课程一门课30000元)。精品课程建设补助费自评审公布之日起一个月内拨付。建设补助费的使用要在教务处登记、备案,由分管副校长批准支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