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团学工作 > 正文

团学工作

“画中话,翩惊鸿”宣讲团对美术系全体大一学生进行中国历代绘画大系宣讲活动

时间:2024-03-17  作者:  点击:

3月6号晚上七点半,CC画中话,翩惊鸿”宣讲团团队通过PPT等资料对美术系大一学生进行中国历代绘画大系宣讲。

2023年6月1日,习近平总书记参观国家版本馆,看到书柜里的《宋画全集》,回忆起他在浙江工作时就开始亲力推动的"中国历代绘画大系”工程。

在第二天召开的文化传承发展座谈会上,习近平总书记深刻指出:“只有全面深入了解中华文明的历史,才能更有效地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更有力地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建设,建设中华民族现代文明。“站在历史与未来的交汇处,“中国历代绘画大系”这项长期的基础性国家文化工程,以从零到一的突破助力着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无穷力量又赋予了“中国历代绘画大系”无限可能。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有很多重要元素,共同塑造出中华文明的突出特性。”习近平总书记在文化传承发展座谈会上,以贯通古今的文化自觉,鲜明提出中华文明五个突出特性——连续性、创新性、统一性、包容性、和平性。


连续性的绘画表达



中华文明具有突出的连续性从根本上决定了中华民族必然走自己的路。如果不从源远流长的历史连续性来认识中国,就不可能理解古代中国,也不可能理解现代中国,更不可能理解未来中国。

爱国、民本、天人合一等思想主题贯穿历代绘画,展示了中华文明具有突出的连续性。我们现在把“端午节”定为法定假日,以此纪念屈原的品格和精神,在“虽九死其犹未悔”“吾将上下而求索”等诗句中感受2300多年前的家国情怀和探索精神。与此同时,许多名家圣手倾心于用绘画表达对屈原的敬仰,其中《九歌》尤受青睐,宋人李公麟,元人赵孟頫、钱选、张渥,明人文徵明、陈洪绶,清人罗聘、周璕等等都流传有以《九歌》为题的名画,连续不断地演绎着从上古至近世的自然之情与生命之思。绘画和文字共同构成了理解屈原为世人所尊崇的文化基因与历史脉络。


创新性的绘画表达


中华文明具有突出的创新性,从根本上决定了中华民族守正不守旧、尊古不复古的进取精神,决定了中华民族不惧新挑战、勇于接受新事物的无畏品格。

各朝画家描摹的大量日常器物及其演变细节,可以管窥中华文明具有突出的创新性。以现代人最常用的“椅子”为例:上古时期,人们主要跪坐在席子上,直到近代日本人仍保持"正坐"的姿势,并且在日本"主席"的英文翻译是"chairman",从这里便可见一斑,而《韩熙载夜宴图》的6件靠背椅,《无准师范像》的曲彔,《蚕织图》的长凳,《唐五学士图》的鼓墩等等,画中形式各异的坐具让人误以为从“席地跪坐”到“坐椅子上”是人类文明的共通趋势,殊不知只有勇于接受新事物的民族才能实现守正不守旧、尊古不复古的发展。


统一性的绘画表达



中华文明具有突出的统一性。从根本上决定了中华民族各民族文化融为一体、即使遭遇重大挫折也牢固凝聚,决定了国土不可分、国家不可乱、民族不可散、文明不可断的共同信念,决定了国家统一永远是中国核心利益的核心,决定了一个坚强统一的国家是各族人民的命运所系。

在没有相机、视频的年代,绘画起着记录当下的重要作用,丰富多彩的叙事画,见证了中华文明具有突出的统一性。初唐杰出画家阎立本所作《步辇图》,细绘唐太宗李世民坐于步辇之上会见吐蕃求亲使臣禄东赞,周围有典礼官、翻译官及宫女等陪同,用幕后场景讲述了文成公主入藏与松赞干布通婚联姻的佳话,歌颂了汉、藏民族友好交往交融的情谊。又如,“明四家”之一的仇英所绘《职贡图》,描画了边疆少数民族进京朝贡的情形,九溪十八洞主、渤海、契丹、吐蕃、西夏等十一支队伍,彰显了中华民族自秦汉以来的“大一统”理念。


包容性的绘画表达


中华文明具有突出的包容性。从根本上决定了中华民族交往交流交融的历史取向,决定了中国各宗教信仰多元并存的和谐格局,决定了中华文化对世界文明兼收并蓄的开放胸怀。

在3000多幅释家题材绘画所呈现的“佛教中国化”全景图式中,可以饱览中华文明具有突出的包容性。“灵瑞、功德、教化、人文、山水”五大类型佛教呈“宝塔型”层累式发展:敦煌藏经洞和西夏黑水城出土的单尊或成组佛菩萨像,以灵验和祥瑞收摄人心;唐末五代的经变图、供养人画,用儒家传统礼法改造着外来的功德追求;流行于两宋的十王图、罗汉画,融入了大量源自道教和民间习俗的内容造型与器物背景;独领风骚于宋元的文人画,打破宗教的神圣属性,在表现纯粹之美的同时隐逸着对人类终极问题的思考;山水画中的塔刹寺阁既是“点景”的范式,也是佛教融入自然与日常的真实写照,天地之大,包容万物。


和平性的绘画表达



中华文明具有突出的和平性。从根本上决定了中国始终是世界和平的建设者、全球发展的贡献者、国际秩序的维护者,决定了中国不断追求文明交流互鉴而不搞文化霸权,决定了中国不会把自己的价值观念与政治体制强加于人,决定了中国坚持合作、不搞对抗,决不搞“党同伐异”的小圈子。

就传统技法表现来说,一幅佳作要把各种复杂甚至矛盾的物象和美地统一起来,因此绘画本身就意味着和谐,而以“和”为内容的画作就更加明确地昭示了中华文明具有突出的和平性。明成化帝朱见深的《一团和气图》,粗看好似一个体态浑圆的笑面弥勒盘腿而坐,细看却是三人合一:左为着冠道士,右为戴方巾儒士,二人各执经卷一端,团膝相接,中间的光头和尚臂搭两人肩上,手捻佛珠;以儒释道融和共处的绝妙构思,祈愿国泰民安。再如,南宋梁楷的《寒山拾得图》,用水墨“大写意”泼洒出寒山与拾得形影相依的和合之美,由二位禅僧发展而来的“和合二仙”与“和合文化”则进一步表达了中华民族对和平的至上追求。


绘画与时代的结合


中国绘画和文字同源而生,水墨丹青与经史子集殊途同归,都蕴藏着中华文明赓续传承的基因密码,是我们深刻领会“两个结合”时要牢牢把握好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这一根脉的重要成分。

中国古代绘画是珍贵的艺术品,也是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承者、诠释者、弘扬者。长久以来,许多国宝级名画历经浩劫,深藏罕现,只有少数专业人士才具备跑遍全国甚至远赴重洋一睹真迹的条件与幸运,即便如此,在暗淡的灯光下、在摩肩接踵的人流中而可见寥寥,行程匆匆之余徒留下无尽的遗憾与懊恼。随着中国经济的发展和人民群众文化水平的提升,越来越多的普通人迫切需要了解祖国的优秀传统文化,汲取其中的丰富养料。通过数字化手段,不仅可以让最广泛的人民群众欣赏到最多的传世名画,还可以通过还原放大等特殊手段,满足最严苛的研究需求,清晰度“高真迹一等”,解决了“藏用两难”的历史难题。科技进步了,艺术不能固步自封;时代发展了,文化也应与时俱进。

习近平总书记在文化传承发展座谈会上指出,“第二个结合"是又一次的思想解放,让我们能够在更广阔的文化空间中,充分运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宝贵资源,探索面向未来的理论和制度创新。“中国历代绘画大系”工程正是在习近平总书记系列重要思想的指引下,以坚定的文化自信,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从中华文明的突出特性出发、从人民群众的根本需求出发,坚持走自己的路,探索出了适应新时代的文化形式,重新定义了艺术与人的关系。

本次宣讲活动的顺利结束,使同学们对中国历代绘画大系工程有了更深入的了解。时序更替,万象更新;文脉赘续,生生不息。坚持传承优秀传统文化,就是在守护我们的精神家园,这些优秀传统文化是我们民族的瑰宝,承载着历史的记忆和结晶,让我们一起行动起来,让它们在新时代绽放光彩。

未来我们宣讲团将会进一步走进长治学院各兄弟院系,走进周边社区,学校,走进社会,希望通过宣讲有更多的人了解关于绘画一系列的知识,并积极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