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实验中心 > 正文
实验中心

实验中心

好书推荐 2020年三月特刊

时间:2020-03-09  作者:  点击:

好书推荐 2020年三月特刊

 

书籍使人变得思想奔放。

                      ——革拉特科夫

 

1、《设计中的设计》

设计师“主体创作性”的同义,似乎是设计师灵感的延伸,但是原研哉先生的聪明之处,在于他一开场不是对设计法则与技巧的讲解,他更关注设计师的内层观念在工业时代的体现,工业时代的生产线是各式的模型与容器,设计师的观念、思想则是不同的“流质”,通过设计师对“信息”形态的“认知”,使“信息的美”最终得以 “传达”。

本书的卓越之处在于建立一个用“信息学”与“交流学”反思设计学的空间。从以往来看,设计被牢牢捆绑在艺术法则的空间内,如今似乎在原研哉的视角中,都成了“信息”的不同形态。在“设计中的设计”,或者是作者的一个开放性的黑箱,它暗示着你,你不要挖空心思去思考黑箱内部的结构,而是文化性、民族性、时代感、艺术规律,这些设计元素通通都在黑箱里面,设计品只是在完成一种信息的交流,设计自身也是“信息之美”绽开的花朵。

 

作者:原研哉

译者:朱锷

出版社:山东人民出版社

出版时间:2006

 

 

2、《过眼与印记:宋元以来书画鉴藏考》

美术史与书画鉴藏密不可分。我们熟悉的中国美术史,都是建构在作品鉴定与收藏基础上的。基于此,《过眼与印记》讨论的范畴,是作者朱万章过眼宋元以来书画名迹留下的关于美术史的深刻印记。无论是诸葛亮、朱元璋、董其昌形象的塑造,还是陈容、王蒙、仇英、傅山、吴振、王翚、吴昌硕绘画的生成,以及赵孟頫、何绍基书法的嬗变与传播,甚至鲜有人关注的岭南四画僧、明代醉饮图和葫芦画的疏证,都为我们提供了一个全新的美术视角。

 

作者:朱万章

出版社:北京大学出版社

出版时间:2019

 

 

3、《真品与赝品:艺术造假趣闻录》

此书揭秘了美术史上尚不为大众所知的造假事件,件件扣人心弦 1911年,世界名画《蒙娜丽莎》被人从巴黎的罗浮宫偷走,经过多方调查,1913年《蒙娜丽莎》又失而复得,据说,许多人认为失而复得的《蒙娜丽莎》只是一件赝品而已......1962年,来自美国的一批收藏品在渥太华国家美术馆隆重展出,这些藏品包括雷诺阿、德加、凡·高、毕加索、布拉克等艺术家的画作,共计187幅,它们的收藏者是美国名门克莱斯勒家族,然而就在开幕式上,一个上了年纪的绅士突然声称,这些展品有一半以上是赝品......

 

者:[日本]濑木慎一

者:欧丽贤 陆道夫

出版社:江苏凤凰美术出版社

出版时间:2019

 

 

4、《观看之道》

这本谈论艺术与社会关系的小册子初版于1972年,基于英国BBC同名电视系列片写成。全书包括7篇文章,其中4篇,图文并用;其余3篇,纯用影像。每篇文章讨论一个主题,诸如:艺术与政治,女性作为观看的对象,油画自身的矛盾以及广告与资本主义白日梦。30多年来,本书激起的争论历久不衰,伯格的观点几乎成为这一领域的常识。201511月,被评为最具影响力的20本学术书之一。

 

者:[英国]约翰·伯格

者:戴行钺

出版社: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

出版时间:2015

 

 

5、《书艺东坡》

作者使用其首创的“文图学”(Text and Image Studies)视角。上卷选择《天际乌云帖》、《黄州寒食帖》、《李白仙诗卷》、《洞庭春色赋》与《中山松醪赋》合卷及《答谢民师论文帖卷》等五种颇具特色的苏东坡书迹,着重探讨其生成机缘、文本内涵。下卷从使用场景、流传脉络、接受等角度,进行了时空的延展,以“寿苏会”为核心,讲述苏东坡对后世及周边国家的辐射影响。

 

者:衣若芬

出版社:上海古籍出版社

出版时间:2019

 

6、《专注性与剧场性:狄德罗时代的绘画与观众》

迈克尔·弗雷德以此书修改了我们对18世纪下半叶法国绘画与批评的理解。他在细读1753-1781年间的画作与评论的基础上提出:那个时代的绘画有意识地描绘专注于行动的人物,建立画外观众不存在的虚构,由此克服“剧场性”,从而取得令人信服的画面效果。弗雷德以自己的博学,出入当时的艺术批评、哲学和文学,为我们透视洛可可艺术及反洛可可潮流提供了全新的视角,并重新发现了狄德罗绘画批评的独特价值,也把艺术自主性问题推进到18世纪60年代。此书获得美国18世纪研究学会所颁发的路易斯·戈特沙尔克奖,在艺术史学界乃至文学批评、文化史和美学等领域内都具有重要影响,已经成为研究现代艺术起源的不可绕过的名著。

 

者:[美国]迈克尔·弗雷德

者:张晓剑

出版社:江苏凤凰美术出版社

出版时间:2019

 

 

7、《哀歌——论文明的消极美学气质》

“这是一本作者献给自己曾经的一只宠物小兔的书。”看起来这句话像一种皮里阳秋的哗众取宠之语,但作者云:“历史就是被刻意夸大的,人类记忆的神圣性”那么谨以一本书来纪念一只名不见经传的小兔,又有何荒唐之处呢?本书以“哀歌”为名,论述了人类历史诞生以来便无可回避的,“原罪”似的悲剧,它们植根于灵魂深处,奏起历史中无处不在回响的哀歌。

全书分三部分,第一部分名“本源”,以《吉尔伽美什史诗》为例,从一块块泥板的意向探讨了悲剧的母题意义;第二部分命名为“死床”——出处是莎士比亚四大悲剧的第五幕,将死床这一必然走向悲剧的局面总结为四大冲突,包括“自由冲突、文明冲突、伦理冲突和层次冲突”,这几种冲突毫无疑问于人的天性紧密相连,构成了人类文明的消极气质;第三部分名“物哀”,它较早见于日本的一篇著作《紫文要领》中。

总而言之,全文围绕着悲剧进行阐发,观点独到而又发人深思,书中许多例证带领读者穿越古今中外,令人为作者丰富的文学储备与跃动的思维所赞叹。或许有些理论较为艰深晦涩,但不失为一本十分有趣的书。

 

者:梁超

出版社: 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

出版时间:2018